|
1、
從大腦發育看教育
英國政府在1972年發表了教育白皮書,其中指出:從4—5歲才開始的兒童教育已經太遲了,假如不加強3歲前的教育,就無法保證兒童的前途發展。腦科學和生命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兒童的腦細跑組織到3歲就已經完成了60%,這時期的兒童腦部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開發大腦潛能,必須盡早。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芝加哥大學校長治·W·畢諾博士說:“現在的教育體制完全失去了讓兒童發展的機會,因為兒童學習能力最強的時期被忽略了,而且也把兒童的學習能力看的太低了,這種錯誤的觀念應該馬上糾正才對”。幼兒大腦的潛能是無限量的,早期教育是孩子人格養成的黃金期,更是提升大腦發展,音樂智能和語言學習的重要關鍵,只要經過細心的培育和開發,就可以讓小寶貝贏在起跑點上。
2、
智教從“0”開始
過去的觀念認為,嬰兒剛出生時是一張白紙,其學習能力為零,但蘇俄的兒童心理學家艾爾內伊·柴可夫斯基在幾年前就已有了學術性的事實來證明:嬰兒的學習能力才是人一生中最高的。也就是說在0-8歲,知識累積是隨年齡而增加的,而學習的能力卻是漸漸減低。從學習法則來看就可以明白,若從三歲才開始教育,明顯已經晚了。孩子的教育應該從零歲,也就是出生那一天開始,這才是真的學前教育。
3、
因時制宜,充分挖掘0-3歲大腦潛能
幼兒在不同的時期,需要給予不同的教育方法。如3個月的幼兒,可以通過訓練來加強視覺聚焦的能力及手抓握的準確性,而6-12個月的寶寶是需要引導平衡、力量和協調性的發展。幼兒的學習是透過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的刺激來進行的,是在“體驗”中獲得學習的經驗,在語言方面,更是屬于一種“無意識學習方式”,從聆聽中自然而然去累積詞匯,“聽進去”,“說出來”,所以幼兒在5歲前是母語學習能力最強的時期。最早提倡零歲教育的德國教育家卡爾·威特認為:幼兒一次最多可以學會4-6種語言,完全不用擔心孩子會混淆。我們在學習英文的時候,通常都是用中文去思考,去翻譯來學習的。這種學習語言的邏輯是完全不正確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