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臨床資料
本組男9例,女4例;年齡最大者2.8歲,最小者11個月;病程最長者2年,最短者5個月。
2、治療方法
2.1 取穴:分推陰陽(5分鐘)、清脾土(5分鐘)、清魚際(5分鐘)、清心經(3分鐘)、補腎水(3分鐘)、清天河水(3分鐘)、退六腑(3分鐘)、揉涌泉(2分鐘)。
2.2 手法:針對辯證脾胃實熱,采用針刺瀉法,以清熱瀉脾為主治療。
2.3 操作時間及療程:每日進行1次,每次30分鐘,10次為一個療程。
3、治療結果
一個療程涎止而愈者10例,2個療程涎止而愈者3例,半年后隨訪均無復發。
4、典型病例
患兒趙某某,女,1.5歲,住太原市雙塔東街電建宿舍,初診時間2003年9月4日。患兒母親代訴,患兒出生后5個月始流口水,開始未引起注意,以后逐漸加重,涎液黏稠,唇周紅赤,下頜因口水刺激而赤紅糜爛,一日毛巾樣圍咀需要換4—5塊,曾對癥及偏方治療數月不效,故求診于本法治療。來診時見患兒形體消瘦、面頰及唇舌紅赤、煩躁不安、納差、便結、指紋紫。
辯證為脾胃實熱型,治則:清熱瀉脾。取穴:分推陰陽(5分鐘)、清脾土(5分鐘)、清魚際(5分鐘)、清心經(3分鐘)、補腎水(3分鐘)、清天河水(3分鐘)、退六腑(3分鐘)、揉涌泉(2分鐘)。2次后流涎減少,以后逐日好轉,第7日流涎基本消失,10次治愈。隨訪半年未復發。
5、體會
流涎又稱“滯頤”,是指小兒涎液過多,常使口涎不自覺地從口角流出,俗稱“流口水”。本病以三歲以內的小兒最常見,常可反映口腔和體內的病變,長期流涎可致口周潮紅、糜爛、影響飲食。
西醫認為本病因小兒吞咽功能障礙所致。中醫認為本病多因脾胃積熱或脾胃虛寒所致,因脾之液為涎,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和,故涎出責之于脾。脾胃積熱則廉泉不能制約,或脾胃虛寒不能收攝。推拿中清脾土、清魚際,以清熱瀉脾、通大便以除胃中之熱;清天河水、退六腑、清心經、補腎水以瀉心火,利小便給邪以出路;分陰陽、揉涌泉,以調氣行滯,引火下行,止涎求本,調理脾胃而達到止涎之目的。
專家簡介:王德敏 康堯小兒推拿中心主任醫師
擅長治療中醫推拿內科、消化、呼吸、小兒內科疾病,尤其是高熱病的推拿治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