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兒腹瀉是以腹瀉為主要癥狀的一種常見病。本病四季皆可發生,而尤以夏、秋兩季為多。如治療不及時,遷延日久可影響小兒的營養、生長和發育,重癥患兒還可產生脫水、酸中毒等一系列嚴重癥狀。
病因病機:
1. 感受外邪:感受濕邪,運化不健,影響消化、吸收水谷而致腹瀉。
2. 內傷乳食:喂養不當、饑飽無度、或飲食不潔,致脾胃損傷、運化失職而致腹瀉。
3. 脾胃虛弱:小兒脾胃負擔重,遇外因導致脾胃受損、水谷不得運化、水濕滯留而為腹瀉。
臨床表現:
1. 寒濕瀉:大便清稀多沫,色淡不臭,腸鳴腹痛,小便清長,苔白膩,脈濡。
2. 濕熱瀉:腹痛即瀉,急迫暴注,色黃褐熱臭,身有微熱,尿少色黃,苔黃膩,脈滑數。
3. 傷食瀉:腹痛脹滿,瀉前哭鬧,瀉后痛減,大便量多酸臭,納呆,苔厚膩,脈滑。
4. 脾虛瀉:久瀉不愈,經常反復發作,面色蒼白,食欲不振,食后即瀉,舌淡苔薄,脈濡。
治療:
1. 寒濕瀉:
(1) 治則:溫中散寒,化濕止瀉。
(2) 處方:補脾經,推三關,補大腸,揉臍,推上七節骨,揉龜尾,揉足三里。
2. 濕熱瀉:
(1) 治則:清熱利濕,調中止瀉。
(2) 處方:清脾胃,清大腸,清小腸,退六腑,揉天樞,揉龜尾,推上七節骨。
3. 傷食瀉:
(1) 治則:清食導滯,和中助運。
(2) 處方:補脾經,揉中脘,運內八卦,揉板門,摩腹,清大腸,揉天樞,揉龜尾,推上七節骨。
4. 脾虛瀉:
(1) 治則:健脾益氣,溫陽止瀉。
(2) 處方:補脾經,補大腸,推三關,摩腹,揉臍,推上七節骨,揉龜尾,捏脊。
防護:
1. 注意飲食衛生,防止病從口入。
2. 乳食節制,不要過饑過飽、過涼過熱。
3. 泄瀉期間,宜食易消化和清淡之品,不食油膩之品。
本文指導醫師 康堯小兒推拿門診部 主任醫師 王德敏醫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