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樓主 |
發(fā)表于 2008-1-13 22:37:44
|
只看該作者
有一次,張航不放心,趁著有時間,就到幼兒園去看看兒子。
隔著柵欄,遠遠地,他看到兒子正在老師的帶領(lǐng)下,和其他小朋友圍成一圈做游戲。那位老師很年輕,也很活潑,帶著孩子們玩得非常開心。張航覺得放心了,只要兒子開心,他的負疚感也就減輕了很多。
兒子從幼兒園畢業(yè),上了小學(xué),張航也沒發(fā)現(xiàn)兒子身上存在的問題。雖然兒子經(jīng)常會像小孩子一樣,向他和妻子撒嬌,要求這要求那,但張航覺得,這些都不是問題。孩子么,無論多大,在父母面前都是孩子,更何況,作為家長,自己和妻子還是對兒子有所虧欠的。
只是有一次,張航覺得兒子表現(xiàn)得過火了:那天,他帶著已上小學(xué)二年級的兒子,到超市買東西。兒子看中了一個公仔玩具,那個玩具價格挺貴,而且,分明是給小孩子玩的,張航就沒有同意。沒想到,兒子竟然坐到地上大哭起來,引得周圍的人都過來,看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張航只好難堪地把那個公仔玩具放進購物車。
回家的路上,張航狠狠地批評了兒子,誰知兒子并不認錯,而且噘著嘴,一臉不愿意地回到家,竟然接連幾天都不和張航說話。
當(dāng)時,張航用孩子還小來安慰自己,長大了就好了。
現(xiàn)在,兒子上了初中,這種情形不但沒有消減,反而愈演愈烈。張航禁不住問自己:兒子已經(jīng)大了,但什么時候才能在言行上真正地“斷奶”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