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對癥治療;外陰傷口縫合感染者,應提早拆線,局部換藥。子宮內膜、子宮肌炎時,使用宮縮劑,防止炎癥擴散。胎盤殘留者,應控制感染后清除官腔殘留物。 1.中醫藥治療 (1)感染邪毒:發熱惡寒,或寒戰高熱,腹痛拒按,惡露臭穢如敗醬,心煩口干,舌質紅、苔黃,脈數有力。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化淤。 方藥:蒲公英、地丁、金銀花、連翹、敗醬草、赤芍、丹皮各15克,益母草20克,生甘草6克。 中成藥:三黃丸。 (2)熱塞成膿:高熱不退,外陰或盆腔有膿腫形成,疼痛拒按,惡露臭穢,口干,尿赤便于,舌質紅,苔薄黃而干,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化淤排膿。 方藥:金銀花、天花粉、赤芍、穿山甲各15克,制乳香、制沒藥、皂刺、白芷、當歸尾、貝母各10克,生甘草6克。 中成藥:水牛角解毒丸。 (3)熱人營血、熱陷心包證:治療參見急性盆腔炎。 [預防與調養] 1.產時嚴格無菌操作。 2.產后注意衛生,嚴禁房事。 3.有感染可能者,預防性應用抗生素。 4.發熱期間應多飲水,進食易消化食物。坐臥位,以利惡露的排出和炎癥的局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