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日本心理學家森田的看法,神經癥癥狀純屬主觀問題,并非客觀產物。它是由患者的疑病素質所致。疑病素質是神經衰弱、強迫觀念、焦慮發作、各種恐怖癥等神經癥發病的基礎。具有疑病素質的人常把一般人在某些場合可能產生的感覺,如過度用腦時的頭昏,緊張時的心慌等,誤認為是“病”而緊張恐懼。注意力越集中在這些“癥狀”上,感覺越敏銳,“癥狀”就越嚴重,形成惡性循環。森田稱之為精神交互作用。在其影響下,患者陷入內心沖突狀態,形成神經衰弱和發作神經癥。也就是說王女士的心病,即使是神經癥癥狀,也是自己給自己找出來的病。 我們交流了這個意思后,她驚訝地說:“您的意思是,我本來沒病,是自己給自己找病了?” 擺脫病人的角色 看到王女士有了這樣的領悟,我非常欣慰。心理問題常常這樣,弄清了緣由,問題也就基本解決了。面對王女士“該怎么辦”的疑問,我順勢提出了建議: 別再扮演病人的角色平靜地接受自己的身心變化,把這些變化看成是自然規律,自己對自己說,我不是病人,這些體驗都是很正常的。 別再依賴藥物心理狀態的調節以及一些神經癥的治療,在必要的情況下是可以使用的,但那只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采取的一種輔助性治療措施。心病還需心藥醫,濫用藥物往往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加重心病。 合理安排日常生活保持日常飲食、睡眠、工作、活動有規律,避免過度緊張和勞累;增加含有鈣質的食物,如牛奶、豆類、海鮮等,延緩骨質疏松等老年疾病的發生。 趕快走出家門整天一個人在家中,這本身就是不利于調節心態的生活環境,即使是正常人,在這樣的環境中也會悶出病來。更年期女性應回到原單位上班,或找一份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以此調節神經功能,增進身心健康。 總之,只要能擺脫病人的角色,減輕精神負擔,保持樂觀心態,更年期女性的“心病”肯定會不治自愈。50歲的女性,只要找到一份好心情,一樣還可以創造自己的美麗生活,一樣可以能讓自己的生活充滿生機。 “您說得太好了!”王女士的聲音充滿希望:“我要去重新尋找自己的美麗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