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魏晉時期的人名特征
到了漢朝,人們的文學意識日漸覺醒,取名開始講究字眼,追求寓意,寄托人生的理想和抱負。
西漢時期,是“大風起兮云飛揚……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局面,人們希望建功立業,進取心強。翻開史書,西漢許多戰將的名字,“安國、安世、充國、定國、辟疆、廣漢”等不時跳入眼簾。
如西漢名將趙充國,其父取名時,取義“充國之光”,希望他長大后能為擴大國家疆土做貢獻。
這一類名字的流行,強烈反映了漢初建功立業、治國安邦的志趣。
由于道教盛行,西漢社會還普遍追求健康長壽乃至長生不老,史書記載中開始出現“延年、延壽、壽昌、去病”等字樣。大家都熟悉的霍去病,就是西漢名將。霍去病的父親是個衙役,母親是大戶人家的婢女,都是普通人,生下孩子,只祈“健康無病”,因此得名。
此外,因為漢代獨尊儒術,所以儒家崇尚的“仁、義、忠、孝、禮、德、節”等字眼,也開始在名字中流行。
尤其到了東漢,對人格、道德的追求更多,名字更講究文雅含蓄。在《三國志》的人物中,“文、仁、德”等字頻頻出現在字號中,如劉備字玄德,張飛字翼德,曹操字孟德。這些梟雄的字號中不約而同地出現“德”字,并非偶然,因為按照儒家學說,德,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根本,是基礎。
魏晉時期,儒學式微,老莊玄學大行其道,“道、玄、元、真等字眼,流行于人們的名或字之中。例如,東晉時著名的南、北二玄,北有謝玄,南有張玄,兩個人都是文武兼備的人才,他們的名字,皆出自《老子》“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縱觀兩漢魏晉時期的名字變化,其間觀念變更,價值取向,可窺見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