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上約了朋友吃飯,電話來時正在給欣講故事。
講完一本后,欣寶寶又拿起一本書要我講。我說,媽媽要出去了,好不好?欣寶寶舉著書,叫著:
媽媽講故事,媽媽講故事。
我說,媽媽要出去了,和媽媽再見好不好?欣寶寶使勁搖頭,舉著書急得要哭了。
看看還有一點兒時間,我和她商量,那媽媽講完這個故事再出去好不好?
欣寶寶點點頭,說:好!
故事結(jié)束了,我說,講完了,媽媽要出去了。欣寶寶爽快地說:
講完了,媽媽出去了。媽媽再見!
陳姨在一旁說,下雨了,把這把傘給媽媽吧。欣寶寶接過傘吧嗒吧嗒地跑過來遞給我。看見我準備換鞋子,又彎腰把鞋子遞過來。然后揮揮手,笑著說:
媽媽拜拜!媽媽拜拜!
關(guān)門的那一剎那,我看見欣寶寶轉(zhuǎn)過身又去拿故事書了,估計會要求陳姨繼續(xù)講。一路上,我的心里充滿了感動,為她如此講道理而感動。
我知道,欣寶寶今天的進道理與我們一直以來對她的尊重是分不開的。
一直以來,我們都極少強迫她做不愿意的事。比如感覺她應該喝水了,遞過去她不喝,小一點的時候我過一陣子再遞過去,試試喝不喝。大一點稍懂一點事,我會把杯子放在桌上,告訴她,如果她想喝了,可以自己拿。一般她玩一會兒就會自己去喝了。
平時我們說得最多的話就是“好不好?”如果她點頭,或說好,我們繼續(xù)做,如果不愿意,我們會放在一邊,過一陣子再征求她的想法。如果是非做不可的事,比如不能吃臟東西,我們會告訴她,吃下去肚子會痛的,如果不肯穿衣服,我們會告訴她呆會兒會感冒的……一般多說幾遍,她也就配合了。類似的話說多了,她也形成了一些正確的概念,說上一兩遍就行了。
而這些互動的最大前提是,我們從來不威脅她, 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之所以做那些我們大人看似錯誤的事,其實只是受到成長機制的引導,他在用自己的每個器官在探索,在感覺,是最正常的“生長”。如果我們?yōu)榇素熈R,就是破壞了他成長的機會,說不定還會造成習慣性的反感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