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 多由幾個因素綜合引起,常見的原因有:
1.頭盆不稱或胎位異常 胎兒先露部下降受阻,不能緊貼子宮下段及宮頸內口,因而不能引起反射性子宮收縮,是導致繼發性宮縮乏力的最常見原因。 2.子宮因素 子宮發育不良、子宮畸形(如雙角子宮等)、子宮壁過度膨脹(如雙胎妊娠、巨大胎兒、羊水過多等)、經產婦子宮肌纖維變性、結締組織增生或子宮肌瘤等,均能引起宮縮乏力。 3.精神因素 初產婦,尤其35歲以上高齡初產婦,精神過度緊張使大腦皮層功能紊亂,睡眠減少,臨產后進食不足以及過多地消耗體力,均可導致宮縮乏力。 4.內分泌失調 臨產后,產婦體內雌激素、縮宮素、前列腺素、乙酰膽堿等分泌不足,孕激素下降緩慢,電解質(鉀、鈉、鈣、鎂)異常,均可影響子宮肌纖維收縮能力。目前認為,子宮平滑肌細胞收縮,需肌動蛋白、磷酸化肌漿蛋白及能量供應。子宮平滑肌細胞內Ca2+濃度降低、肌漿蛋白輕鏈激酶及ATP酶不足,均可影響肌細胞收縮,導致宮縮乏力。 5.藥物影響 臨產后使用大劑量鎮靜劑與鎮痛劑,如嗎啡、氯丙嗪、硫酸鎂、派替啶、苯巴比妥鈉等,可以使宮縮受到抑制。 6.其他 于第一產程后期過早使用腹壓,或膀胱充盈影響胎先露部下降,均可導致繼發性宮縮乏力。 [臨床表現] 根據發生時期分的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宮縮乏力是指產程開始就出現宮縮乏力,宮口不能如期擴張,胎先露部不能如期下降,導致產程延長;繼發性宮縮乏力是指產程開始子宮收縮正常,只是在產程較晚階段(多在活躍期后期或第二產程),子宮收縮轉弱,產程進展緩慢甚至停滯。宮縮乏力有兩種類型,臨床表現也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