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在乳品業多年的“噱頭配方”現象將退出江湖,上海嬰幼兒乳粉品種面臨“大縮水”;消費者每購買一罐上海生產的嬰幼兒乳粉,今后都可以追溯其生產原料與合格證件;上海的嬰幼兒乳粉實現“全投保”,個人最高可獲賠40萬元……昨天,上海市食藥監局通報嬰幼兒乳粉生產商“生死大考”的最終結果,經歷洗牌式整頓的上海企業全新亮相。 上海嬰幼兒乳粉企業均獲“新證” 所謂“生死大考”,是我國最近出臺的《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許可審查細則(2013版)》,這部號稱“奶粉史上最嚴生產許可要求”的細則,對生產商的硬件、軟件均提出嚴格要求,比如全面提高生產門檻,一個產品合格要經歷60多個檢測指標。細則言明,至今年5月31日前,企業若達不到要求,將面臨“停產”整改。 據業內人士觀察,新細則對企業生產條件、設備都提出很高要求,“許多企業如果不改造,根本無法達到新規。”也有一名嬰幼兒乳粉企業“洋老總”直言,“在許多國家工作過,從來沒見過這么嚴格的生產要求,幾乎是全程管理。” 經數月整頓,市食藥監局昨天宣布,至4月底,上海4家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多美滋嬰幼兒食品有限公司、上海晨冠乳業有限公司、上海花冠營養乳品有限公司、上海紐貝滋營養乳品有限公司,均通過生產許可審批,獲得了新證。 “噱頭配方”叫停,奶粉品種縮水 新規下,“噱頭配方”首先被叫停。本市對4家企業的嬰幼兒乳粉中存在的不合理配方或成分及功能相近的配方,一律不予報備。 “噱頭配方”現象在嬰兒乳品業流傳多年,同一品牌的奶粉,在上海賣300元/瓶,到浙江賣250元/瓶,其配方基本一致,僅因配方的配比有所微調,以至于一家企業有上百種奶粉種類。經市食藥監局對企業配方進行重新梳理與專家論證,有些企業原有300余種配方,現在縮水至20多種,最少一家企業僅留4種配方,產品配方和功能基本趨向合理。 此外,滬產奶粉還有了“身份證”。根據新規,企業要使消費者能從企業網站查詢到產品標簽、外包裝、質量標準等信息。新規實施后的每一罐滬產奶粉將擁有獨一無二的二維碼“身份證”,除了可查詢國家規定的四個信息,根據上海提出的更高“追溯要求”,還能查詢到產品的原料產地、檢驗情況,以及該產品的銷售地域或銷售門店。有業內人士直言,這比“身份證”的信息量更大、追溯得更遠,“我們的身份證只包括個人信息,而這張奶粉"身份證"還包括了原料產地、原產國、出入境檢驗檢疫證明、出廠測試報告、經銷商信息……” 與此同時,4家企業也在自家倉庫、脫包、投料、灌裝等重點環節或場所安裝了攝像頭,食品監管部門將通過互聯網實施遠程實時監控。視頻錄像保存6個月以上,以備執法人員在現場監督檢查時可隨時調取錄像查看。 花億元投保,老總承諾“不漲價” 作為上海“自我加碼”的另一項舉措,上海還對4家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都建立食品安全責任保險制度,發揮保險在輔助政府對食品安全進行管理方面的作用,同時為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提供保障。 據企業介紹,年投保總額與銷售量掛鉤,保費估計破億元,一旦出現食品安全事件,個人消費者最高可獲賠40萬元。目前,每家企業的投保額度與賠償金額不等。市食藥監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顧振華稱,上海正在摸索推行強制責任險,預計嬰幼兒奶粉將成為首個試點對象,屆時滬產嬰幼兒奶粉的保額和賠償方式將趨向一致。 市食藥監局透露,4家企業此前進行了規模不等的整改,有的甚至重新建造了廠房,4家企業總投入超過1億元。這筆改造成本是否會轉嫁給消費者?對此,4名企業老總承諾,“不會因改造而漲價。”不過,也有老總坦言,不排除因為原料成本上漲而漲價。 此外,從6月份起,市食藥監局將在本市部分零售藥店開展試點銷售嬰幼兒配方乳粉工作。目前,多家藥品零售連鎖經營企業表達了參與試點的意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