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育,不是講性知識、生理衛生知識,而是性道德教育、愛的教育、人格教育。”5月6日,在石家莊市教育局組織的“生命教育— 青少年性教育”研討會上,衛生部艾滋病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性學會副理事長朱琪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資深性教育專家陳一筠的一番話讓在座的教育界人士及家長對性教育的認識又上了一個臺階。 當前現狀 A、性教育:家長不知如何講 來自石家莊高新區第二小學的班主任張會存,同時也是一個9歲小男孩的家長,他述說了對孩子性教育中的迷茫。 “有一次課間我從一年級門口過,發現一個小男孩樓著一個小女孩不撒手,小女孩使勁掙脫,小男孩親了一下小女孩。五六年級的孩子來月經了,很多女孩子不敢放衛生巾,因為怕被男孩子把衛生巾挑出來。我很迷茫,不知該如何引導孩子們。” 張會存老師的孩子上次坐車去植物園,跟非常要好的女同學坐在一排,“女同學暈車不舒服,孩子很自然地說你躺到我這兒來。這件事就被同學們拿過來謠傳,有一個男孩說,那有什么呀,他還在女孩家睡過呢?另一個小男孩則說得更難聽……” 作為班主任張會存老師有個大難題:很多學校都是多媒體,一打開電腦就是連著網絡的,可恨的是只要打開電腦,就往外冒黃色圖片。老師都無法布置作業,早些年老師會留和電腦相關的作業,讓孩子培養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但是現在老師都不敢留這樣的作業。 張會存老師還說,學校臨近大學,孩子們放學后,幾乎天天可以見到摟在一起的、親在一起的情侶。這對他們幼小的心靈都是污染。 B、學校性教育:僅限于生理衛生知識 石家莊42中的張立梅老師說,老師也知道性教育課非常重要,但不知道從哪里講,健康課上有一點,但很少,老師不敢展開講,這個話題太敏感。家長在家一般也不講,基本是個空白。 一位老師表示,關于性教育的課程,從幼兒園到大學,可以說基本是個空白,有一點生理衛生課,許多老師還因為羞澀一帶而過,或者不講。學校、家長不講,并不等于學生不去接觸,網絡、電視、口袋書,都在與我們搶奪著孩子們的觀念與未來,我們不講,但網絡上、社會上不良信息觸目皆是,他們在對我們的學生進行了負面的性教育。 記者了解到,現在一些教育機構也在進行性教育,但是,許多教育機構是迷茫的,沒有方向。有關性教育最多的方式是如何使用避孕套的教育,但一個現實是,自動避孕套機到處都是,每到艾滋病宣傳日避孕套宣傳鋪天蓋地,而未成年人墮胎人數卻仍在增多。 石家莊市教育局馬長福副局長表示,此次活動,是在全國網絡掃黃的大背景下展開的一次生命教育的探討。目前,由于受網絡、社會種種不良信息的誘導,中小學生性罪錯的現象屢屢發生,比如小學生早戀的多發,青少年人流墮胎的增加,都給家庭和學校增加了巨大的壓力。過去關于生命教育、特別是性教育,沒有具體的教程,許多學校都是空白,但性教育關系學生一生的幸福,所以利用這次研討會進行一次探討和交流。 專家聲音 1、“安全套教育”并不安全 對一些專家大力鼓吹的“安全套教育”,衛生部艾滋病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性學會副理事長朱琪教授表示,我們正在犯美國人犯過的同樣錯誤— 過高估計安全套的安全作用,而沒有告訴青少年們:人格教育和健康家庭教育是惟一的選擇。由于“安全套教育”是在學校進行的,學生會很自然地認為學校并不反對他們發生性行為,消除了對學校處分的顧慮;也因為學校推行“安全套教育”,學生就有了理直氣壯地拒絕父母反對性行為的理由;再由于只講“安全套”安全可靠,不講或很少講失敗風險,這就從心理上解除了對懷孕和性病艾滋病的畏懼。三個引起懼怕的因素一旦同時消失,學生們便獲得了性的行動自由。 朱琪教授認為:以人格、道德為基礎的性健康教育(有導向的性教育,也稱婚前禁欲或性純潔教育),在傳授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識的同時,著重性道德教育,以科學道理闡明婚前性行為的多重危害;婚前禁欲對身心健康和發展人際關系有著重要價值,更不會影響健康;相信青少年對性沖動有自我克制能力,明確教育和指導青少年拒絕婚前性行為。這種性教育既重視人的生物性,又重視人的社會性,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社會的健康發展。 而以避孕和預防性病艾滋病知識為基礎的性教育,即無導向的性教育,也稱綜合性性教育,在進行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識教育時,著重避孕防病知識。雖然也提及要對性行為負責,但是對于是否發生婚前性行為采取中立態度,由青少年自行決定。這種性教育只看到人的生物屬性,而忽略人的社會屬性。對于婚前性行為危害的認識僅僅限于懷孕和性病艾滋病,看不到婚前性行為產生的不良心理社會效應會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長和一生幸福產生長遠和深刻的消極影響。 安全套教育不能代替性教育,它只能給人們造成心理上的安全感,使人們更麻痹、更喪失警惕性,促使性病、艾滋病的流行與蔓延。“潔身自愛”,才是惟一保護自己、家庭、社會,健康向上的唯一的辦法。 2、道德人格教育才是根本 朱琪教授認為,現代人關于的性問題的歸因,一般都傾向于“缺乏性教育”,即認為人們尤其是青少年兒童的性罪錯的根源是對“性”的無知和異性之間的交往的隔膜,這種“性無知”是對性的生理和性生理衛生的無知。于是,解決的辦法與方案也就順理成章地出來了:開展性的生理衛生教育和提倡與推動男女性別之間的大膽自由交往。于是就有各國的所謂學者專家們大肆吶喊要在學校進行所謂的性教育,而這種性教育的實質就是性生理和性生活衛生的教育。這種教育是給予少年兒童一種性生理和性衛生教育,為此,有些國家居然給學生發避孕套和避孕藥之類。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性學會青少年性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陳一筠說:“青春期教育是愛的教育,性是涵蓋人生成長中的一部分,沒辦法單獨講性。” 朱琪教授認為:性教育是一個廣義的人生觀教育,真正的性教育一般不直接談“性教育”,但卻從根本上解決了“性教育”要解決的問題。 研討會上,學校和家長介紹了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經驗,達成的共識是,對學生進行傳統倫理道德的教育,是性教育的必由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