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急救,攪亂深圳兒童醫院神外科六名醫護人員平靜的生活。4月25日,四齡兒童小峰(化名)因腦外傷入院治療,因出現顱腦出血,準備手術化驗時卻查出其是艾滋病患者。這個意外發現讓六名參與搶救及后期采血醫護人員心里恐慌,患兒頭部遭鈍器擊傷,出血嚴重,而其母親刻意隱瞞病情,參與搶救人員均身著普通防護裝置,包扎、處理傷口時與患兒血液有直接接觸。 “身上哪怕有一個很細小傷口,只要濺上患兒血液,被感染上艾滋病可能性十分大”,讓主治醫生朱鳳軍后怕的是,若沒在術前常規檢查發現患兒有艾滋病,后果不堪設想。慶幸的是,上周醫院為全體醫護人員進行HIV篩查顯示呈現陰性,未發現艾滋病毒。讓六名醫護人員憤慨的是,男童母親早知兒子病情,卻在搶救前否認孩子有任何傳染性疾病,刻意隱瞞。男童母親阿珠(化名)解釋:“不說是擔心醫院知道后就不肯治療。” 男童墜鐵軌頭部血流不止 上周五,四歲男童小峰在深圳火車站與家人打鬧,意外墜落到鐵軌上,頭部著地,血流不止,家人緊急將其送往深圳兒童醫院。 按照急救處理流程,主管護士須詳細詢問患兒病史,是否有傳染病史。但當天主管護士潘女士在詢問阿珠的時候,得到的答案是孩子無任何傳染病。在簽署的入院表格上,是否有傳染病史一欄,阿珠果斷填寫一個“否”字。 由于被鈍器戳傷,小峰頭部有一道兩到三厘米裂傷,出血不止,醫護人員必須果斷進行縫針。止血后,X光檢查顯示顱內有出血情況,必須密切觀察。醫生將其收治入院,進行術前血液檢驗。4月26日,即小峰入院第二天,血液科緊急送來病理報告,結果讓主治醫師朱鳳軍吃驚,報告顯示孩子血液中發現艾滋病毒。 朱鳳軍回憶,小峰入院開始就出現低燒,一直找不到原因,原來低燒正是艾滋病發病的明確征兆。當天搶救,阿珠明確說孩子無傳染病,且時間緊迫來不及驗血,參與搶救的醫護人員均身著普通防護裝置。按照深圳疾控中心規定,若是艾滋病患者,搶救過程防護要升到高級。但因病情被隱瞞,參與搶救醫護人員均近距離接觸孩子的血液或體液,“雖然戴口罩,但一旦血液濺到眼睛里,也是可怕的事情”,即使是孩子的汗水、眼淚,都有傳染性,但當時大家未意識到風險。 患兒母親承認兒患艾滋病 醫院檢驗科關于小峰的病理報告顯示,血液檢查發現艾滋病毒,為了保險起見,建議對小峰進行第二次抽血檢驗。聽到這個消息,讓參與搶救的主治醫生小曾心頭一涼。雖說需二次檢測才能確定,但醫院HIV檢測準確率較高,基本不會有差錯。在搶救當天,小曾參與剪線,直接接觸到血液,她與給小峰縫針的主治醫生朱鳳軍一樣,屬于三級暴露。 當值班護士提出對小峰進行第二次血液檢測以便確定是否患艾滋病,阿珠卻斷然拒絕。同時,她向醫院坦言兒子是艾滋病患者,因為她本人也是,基于母嬰傳播渠道,孩子出生即患有艾滋病。由于擔心告知醫院,醫生會放棄搶救,危及兒子生命,因此隱瞞病情。阿珠說她來自湖北,此番來深圳是帶兒子、父母出門散心。現在,小峰已出現低燒狀況,當地醫生曾告知小峰挺不過明年。她知道自己與孩子時日已不多,希望趁著身體條件允許出門走走,誰知道出意外。 隨后,醫院啟動緊急程序,立即將小峰送往隔離病房觀察,所有醫療設備全方面消毒。醫院調查發現,當天參與搶救及后期抽血醫護人員共有六人,包括兩名醫生、四名護士,所有醫護人員立刻暫停工作,即刻進行HIV病毒檢查。21歲的護士小靜參與搶救,至今仍沒緩過神來,“沒敢跟家里說,怕家里擔心”,因為壓力太大,知道消息當天一夜沒合眼。 負責接針的主管護士潘女士表示,醫護人員在縫針時被針扎傷是偶爾會發生的事情,而且小峰的傷口還是開放性創口,一旦患者血液進入到醫生體內,是十分可怕的事情。母親愛子之心可以諒解,但醫護人員很無辜,幸好及時發現,否則不堪設想。 醫護人員暫排除感染風險 幸運的是,在上周醫院啟動HIV檢查中,六名醫護人員檢測結果均為陰性,暫時排除感染HIV病毒的風險。因為艾滋病毒有一定潛伏期,六名醫護人員每月都要做一次HIV檢測,一直要持續觀察半年,確保所有人安全無虞。 這個消息讓朱鳳軍有些郁悶,他與太太正想要小孩,因為這個意外,造人計劃不得不再推遲半年。雖然大家對患者家屬隱瞞病情有些微詞,但朱鳳軍還是盡可能給小峰最好治療。小峰顱內出血出現被吸收的跡象,他建議保守治療,孩子體質虛弱,不適合進行開顱手術,事實證明建議正確。事后,阿珠找到朱鳳軍道歉,透露隱瞞孩子病情確實情非得已,因為擔心孩子攜帶艾滋病毒,醫生拒絕治療,才選擇沉默。 朱鳳軍覺得情有可原但也無奈。他說,即使知道孩子是艾滋病患者,也不會放棄搶救,但醫護人員能更好保護自己,避免被感染風險,這本來是一樁應圓滿結束的治療,因為阿珠的隱瞞,多少有些遺憾。上周二,在入院五天后,因為兒子傷情好轉,阿珠將孩子帶離醫院返回湖北。 “幾乎每個攜帶有傳染病的孩子,家長不會如實告知病情,即使是醫護人員追著問”,醫院相關負責人透露,日常診療遇到乙肝或梅毒患兒的幾率相對較高,這些都是傳染性高危的疾病,醫護人員在搶救時防護設備要升級。但無奈的是,出于對隱私或其他因素考量,醫護人員主動詢問孩子是否有傳染病史的時候,絕大多數家長緘口不言,將風險推給醫護人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