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張軍領工資的日子。他拿過財務發下來的工資條,加上各種補貼、扣除四金和稅,凈得4500元。
“我這個收入水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做新聞工作的張軍對記者說。在今年上半年里,他的總收入超過2.5萬元。
張軍不知道,他的收入水平大約是上海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3倍。根據上海市統計局城調隊的最新調查,2004年上半年,上海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513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4.9%,增幅同比也提高了6.9個百分點。
所謂“可支配收入”是指總收入中減去所得稅等支出的凈收入。
在省級行政區劃中,上海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全國最高的。在長江三角洲地區15個城市中,上海依然位居首位,比浙江省長三角6市平均水平高出714元,比江蘇長三角8市平均水平高出2418元。與一些內陸城市相比,上海的居民可支配收入要高出很多,比如2003年長春市全年人均收入6300元,比上海人半年的收入還要少不少。
“顯行業”收入居高 行業間差距懸殊
相比張軍的新聞行業,張崎所在的證券行業收入就相對高些。“各家證券事務所都差不多。營業部的員工一般2000-3000元,總部5000-6000元乃至上萬元不等。而做證券分析、股票發行和投資銀行等的工作人員,根據項目計算報酬,年薪可達十幾萬。”張崎說,他是海通證券研究所投資咨詢部研究員。
同為證券行業也要細分,基金行業從業者收入要更高一些。“他們的收入要比我們高出50%。基金高管一級的,年薪甚至會超過100萬。”張崎說。
王微(化名)是一家制藥企業的普通員工,她對這公司的福利待遇很是滿意:除了工資本身就比較高外,每年可以多拿到兩個月的工資,碰到業績突出,還可以拿到1至2.5個月的獎金。此外,每年還有兩次加薪的機會。
像金融證券行業和醫藥行業這樣的“顯行業”都是高收入行業。這些行業受到社會關注比較多、行業發展迅速、對員工勞動技能要求高、工作強度大、其從業者的收入總是處于收入的上端。能夠歸入“顯行業”的主要有電信、醫療設備、快速消費品、金融、石油化工、礦產、制藥、電子、房地產、家電、IT、汽車、法律、媒介等。
2004年7月份,連續做了九期薪資指數發布的中華英才網在一份2004年1-5月份的調查中顯示。
中外企業差距明顯 外企薪酬獨占鰲頭
在談到收入時,在一家出版社工作的梁宇(化名)笑稱自己“還在溫飽線上折騰。”梁宇的月收入為3600元,他是中級職稱,在單位中收入也處于中間狀態。
梁宇的收入與編號為208104的“的哥”王先生差不多,“我工作比較勤奮,每月可以拿到4000-5000元。就出租車行業而言,2000-3000元為平均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