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是指病理性的體溫升高,是人體對于致病因子的一種全身性反應。是許多疾病的伴隨癥狀。由于小兒新陳代謝較高,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完善,所以體溫比成人略高。一般小兒正常肛溫為36.9~37.5℃,比口溫約高0.5℃,而腋溫比口溫低0.5℃。
小兒體溫一般以肛溫為宜。正常體溫一晝夜有輕微波動,晨間稍低,下午稍高,但波動范圍不超過1℃。
小兒在進食、哭鬧、活動、衣被過厚、室溫過高等均可使體溫暫時升高,這些都屬正常。
引起發熱的疾病很多,通?煞譃楦腥拘曰蚍歉腥拘詢纱箢。本章節僅介紹由上呼吸道感染而引起的某些急性發熱和部分功能性發熱。
【臨床表現】
體溫異常升高(肛溫達37.5℃以上)是本病的主要特征;純嚎沙霈F煩躁不安,呼吸急促,鼻翼煽動,驚跳抽搐或精神萎靡,神昏譫語,疲乏無力,不思飲食等。
根據中醫辨證,可分為外感發熱、肺胃實熱和陰虛內熱。
1.外感發熱 外感風寒者,可有發熱惡寒,頭痛無汗,鼻塞、鼻流清涕,口不渴,咳嗽、痰清稀,苔薄白,脈浮,指紋鮮紅。外感風熱者,可有發熱、微汗出、頭痛、鼻塞、鼻流濁涕、咳嗽、痰黃稠、咽痛口干,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指紋紅紫色。 2.肺胃實熱 發熱較高,面赤唇紅,口鼻干燥,渴而引飲,氣息喘急,不思飲食,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燥、脈數而實、指紋深紫。 3.陰虛內熱 以午后潮熱或低熱為主,形瘦體弱,自汗盜汗,五心煩熱,口唇干燥,食欲減退,舌紅苔剝,脈細數,指紋淡紫。 【診斷和鑒別】
肛溫高于37.5℃,伴有上呼吸道卡他癥狀,咽部充血,聽診可聞及肺呼吸音增粗或干、濕啰音,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總數增高,中性白細胞增高。胸部X線檢查河發現肺紋理增粗或炎癥改變。
發熱鑒別診斷相當復雜,主要從病史、癥狀和體征,實驗室檢查等方面進行。因本節僅講述以感冒為主的發熱,其他鑒別從略。
【治療】 1.治療原則 外感發熱者,宜清熱解表,發散外邪;肺胃實熱者,宜宣肺清熱,消食理氣;陰虛內熱者,滋陰清熱,補益肺腎。 2.常用穴位 三關、六腑、天河水、肺經、肺俞、風池等。 3.常用手法 推法、揉法、抹法、摩法、按法等。 4.操作方法
(1)外感發熱:開天門30次,分頭陰陽30次,揉太陽30次,清肺經300次,清天河水300次;屬風寒感冒者,加推上三關300次,揉二扇門300次,拿風池3~5次;風熱感冒者,加推脊300次。
兼咳嗽、痰鳴者,加推揉膻中50次,揉肺俞100次,揉豐隆50次。
(2)肺胃實熱:清肺經300次,清胃經300次,清大腸200次,揉板門200次,運內八卦200次,清天河水300次,退下六腑300次,揉中脘150次,揉天樞100次。
(3)陰虛內熱:補牌經300,補肺經300次,補腎經300次,清肝經200次,揉上馬300次,清天河水300次,推涌泉50次,按揉足三里100次。
【自我保健】
【注意事項】 1.對小兒發熱的治療,必須詳細檢查,找出發熱的原因,明確診斷,特別要排除急性傳染病及其他急性感染性疾病,以免誤診誤治。即使是外感發熱,只要是高熱患兒,就應予以靜脈補液等綜合治療。
2.在發熱期間,要鼓勵患兒多飲開水,飲食要富于營養,易于消化。 3.平時要鼓勵小兒積極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本文指導醫師 康堯兒科推拿門診 王德敏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