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進入小學做準備,是整個幼兒時期的任務。因為培養入學學習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孩子具備參加學校集體生活的能力都需要經過較長的過程。家長應該認識到孩子進入小學學習,是他生活歷程中的一個轉折點,也是他成長過程的一個新起點。
孩子將要告別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幼兒期生活,將要開始以學習為基本生活的小學生生活。為此,必須有計劃地使他在身體上、心理上、日常作息制度和生活習慣等方面做好準備,迎接重大轉變和新的生活。而入小學的前1年,孩子的心理特點已經逐漸接近小學生,如果得到正確引導,幼兒從家庭生活或幼兒園生活轉入學校生活,是沒有太大困難的。
首先,要提早、適當地改變孩子的生活習慣。
在幼兒園孩子是以游戲為主,小學里是以學習為主。為了使孩子逐步習慣學習生活,可提前有意識地減少孩子的午睡時間和游戲時間。開始可讓孩子多玩些坐得住的游戲,如看小人書、下棋、折紙、畫畫、捏泥等,在此基礎上逐步增加一些學習內容,如讓孩子練習寫自己和家人的名字,學寫數字等。
其次,要對孩子加強獨立性的培養。
在幼兒園生活上有阿姨或老師照顧,飯前便后要洗手都有幼兒園老師提醒,睡覺、游戲由老師安排,安全由老師注意等。而小學大多由孩子自己自覺做這些事。因此生活能力上的培養和逐步過渡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應有意識地培養、鍛煉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另外,在入學之前,家長應有意識地向孩子介紹一些學校里的學習、生活情況。
括學習哪些課程,每天上幾節課,作息制度,上下課應注意什么,如何處理老師和同學們的相互關系等。也可以帶孩子到附近的學校參觀一下,讓孩子感受一下學校的氣氛。使孩子做好一定的思想準備。為了讓孩子懷著新鮮感和期待感進入學校,一些學習用具,盡量買新的,也盡量讓孩子親自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用品,在用品上寫上名字。文具要實用、簡單、安全、美觀。
有的家長把入學準備片面地理解為“提前教孩子識字、學拼音、做算術”,甚至借一年級的課本,提前教孩子。這種超前教育的做法,必然會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使孩子對學習產生厭煩情緒,影響孩子入學的心理準備。實踐也證明,這種做法,效果不好。
第一,當孩子們的“余糧”吃光后,很快就會拉開距離。
第二,先學一步的孩子在學新知識時有畏難情緒,積極性不高,求知欲不強。
第三,家長講授的知識、訓練的習慣并不規范,入學后教師再進行糾正很困難,孩子再學習也增加了負擔。實在不可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