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樓主 |
發表于 2007-11-14 23:25:42
|
只看該作者
當然,濟南的街名不僅有俗,亦有雅。是:俗中見雅,俗極生雅,大俗大雅。比如,鳳凰嘴、云彩眼、青云里、金菊巷、芙蓉街、茶巷、歷山頂、江家池、曲水亭、東流水、小板橋、起鳳橋、珍池街、平泉胡同、石涌泉胡同等等。就不僅不俗,有雅趣,而且盎然富有詩意了。
這也很像老北京。但北京在“俗”上,似乎要比濟南再加個“更”字,可謂俗到家了(當然,也能雅到家)。比如,北京不僅有驢蹄胡同、茄子胡同、耳挖勺胡同,而且還有臭皮胡同、大腳胡同(后改“達教胡同”)、狗尾巴胡同(“高義伯胡同”)等等。再者,濟南多泉水,許多街巷臨泉靠河,故多以泉命名;而老北京城缺水,需挖井汲水,所以許多北京胡同,多以井命名。故而濟南有“王府池子”,北京則有“王府井”,以及三眼井、四眼井、甜水井、甜水園等等。也因此,濟南不乏龍王廟,而北京則多馬神廟,蓋因自元至清,皆是“馬上得天下”嘛。
再就是,濟南的許多街名,往往都很有講究,蘊含不少民俗和掌故。比如,離明街,之所以稱“離明”,就因這條街上原有座火神廟,火,不僅“明”,而且,火在《易經》中屬“離”卦,故有此街名;又如,歷山頂,有街建在古歷山之頂的傳說;三曲巷,有“兩山(墻)夾一井”的傳說;長春觀街,有“先有長春觀,后有濟南府”之說等等。再如:“東更道,西更道,王府池子,二郎廟”,舊德王府附近泉多景幽,居民密集、街巷極窄。也頗像老揚州的小巷:“一人巷,一人巷,一人走路,一人讓”,當年老舍還曾寫過一篇題為《路與車》的幽默短文。這樣的民諺、傳說和掌故,幾乎每條街上都有,可謂不車載斗量,也需筐裝了。
那么,濟南的街名何以如此大俗大雅,眾色雜陳呢?就要說,老濟南的城市文化,實則是一種“兼容文化”了。千年古城、水旱碼頭、曲山藝海,官士紳商民,各色人等,五方雜處,既有官場文化、士大夫文化,也有市井民俗文化和江湖碼頭文化,共同構成一種“多層共生狀態文化”。偌大一座老城,就是城墻圍成的一個大“圈子”:在這個大圈子里,既有高墻大院官府衙門的權勢威儀;也有湖畔泉邊書香門第的文墨瀟灑;亦不乏水旱碼頭江湖藝人走南闖北覓天下食的俠義與豪爽;更多的則是,老街舊巷里市井小民的世俗、平和、淡然。自是大圈套小圈,各有各的“圈子”,各有各的地盤,共生共存,一般情況下,是井水不犯河水,“各拿各的調,各吹各的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