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樓主 |
發表于 2007-10-29 23:19:02
|
只看該作者
蘇州人喜歡在全球的高度上總結自己。手工業發達、制造業基礎好......十幾年后的今天,蘇州人已總結出蘇州的三大"定理"———
蘇州人用10年左右的時間總結出第一個"定理"———"大樹底下好乘涼"。這源自蘇州人發現了一個它在全國甚至全球都是獨一無二的優勢:距離上海最近。一旦發現了這個優勢,蘇州就可以有的放矢。在杭州人還沉浸于瞧不起上海人精明、小氣的時候,蘇州已經迫不及待地開始自愿充當上海的"小老弟"。
認準了上海這棵"大樹"后,蘇州馬上修建了一條通往上海虹橋機場的高標準公路。此路一通,從上海機場到蘇州的時間,比虹橋機場到浦東的時間還少。蘇州的領導馬上趁浦東未開發前,到處游說外商說:"我們離上海不到一個小時的路,土地充足還便宜。"此舉果真引來眾多外商。
蘇州身在"大樹"下就可方便地吸收"大樹"的滋潤。蘇州剛開始起步時,上海挑挑揀揀的項目,它一概吸收。這就是他們的第二個"定理":"大小項目一律通吃"。如蘇州昆山開發區剛開始連做紐扣的項目也不放過,尤其是"通吃"上海服務不到位的項目;沒有人才,他們到上海聘請"周末工程師";沒有工人,他們到全國各地招......慢慢地,外資開始落戶。目前,僅有921平方公里的昆山就有140億美元的合同外資,昆山的財政收入從1億增長到10億用了10年,從10億到20億用了2年,從20億到40億用了2年。
蘇州不僅直接吸收"大樹"的養分,還把"距離上海最近"作為一張招牌與同類城市競爭。最典型的是,新加坡工業園由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親批,他看中的就是工業園緊鄰上海,又承載蘇州的靈氣和資源。
既然依靠上海這棵大樹,就要和上海形成"錯位競爭",這是蘇州的第三大"定理"。"上海做的,蘇州不做"早已是蘇州人的共識。制造業需要大量土地和勞動者,上海土地成本過高,蘇州看準這一點,大力發展制造業。蘇州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鼠標生產地之一,鍵盤、筆記本電腦、數碼相機、凈化設備、機械制造都成了蘇州的拿手好戲。
蘇州經貿委領導介紹,目前蘇州在紡織、輕工、電子、機電一體化等產業都有了全國性的優勢,正基于此,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將蘇州評為"全球最具活力的城市"。隨著制造業產業的升級,蘇州IT產業發展迅速,被美國《新聞周刊》評為全球九大新興科技城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