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a乱码日本中文字幕高清_德国一级毛片在线播放_97国产在线视频公开免费_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综合精品_国产中文在线亚洲精品官网

查看: 1051|回復: 5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長沙發展環境報告

[復制鏈接]

0

主題

1219

帖子

1

積分

新生兒

積分
1

新人進步勛章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于 2007-11-19 22:55:0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經濟和社會發展越來越依賴于良好環境要素的今天,環境已成為當前城市發展的競爭力和戰略取向。為幫助國內外投資商、觀光者、海內外關注長沙發展環境的人士和廣大市民更多、更全面、更深入地認識長沙,了解長沙,長沙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在收集大量數據的基礎上,對長沙市的各項環境條件進行了詳細分析、歸納和總結。特發布此報告,供大家參考。作為全國省會城市中惟一的生態建設示范試點市,近年來,長沙在城市綠化方面下了大功夫,城市綠地率和綠化率不斷上升,創造了良好的人居環境。

    長沙,中國中部地區一個充滿活力的省會城市,一個作為長株潭經濟一體化的核心城市,一個具有深厚湖湘文化底蘊的歷史文化名城和優秀旅游城市,有著優良的發展環境。

    長沙轄芙蓉、天心、岳麓、開福、雨花五區和長沙縣、望城縣、瀏陽市、寧鄉縣,總人口613萬,總面積11819平方千米。其中市區常住人口199萬人,市區面積556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186平方千米。

    近年來,長沙市以深厚的湖湘文化底蘊、與時俱進的開放理念、戰略性區位優勢、日臻完善的城市功能、發達的產業經濟、強勁的市場需求和豐富的人才資源,在我國經濟、社會文化舞臺上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引起了海內外公眾的廣泛關注。

進入新世紀以來,長沙人民致力于建設“繁榮、開放、文明、秀美”的新長沙,努力營造良好寬松的內外發展環境,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全面發展和進步。

    一、自然地理區位環境

    長沙自然地理獨特,山水風光秀美,物產資源富饒,交通條件和經濟區位優勢顯著,是全國省會城市中惟一的生態市試點城市。

    1.1自然環境

    長沙位于湖南省東部偏北,湘江下游。東西長約230千米,南北寬約88千米。東接浙贛,西引川黔,北控荊楚,南領桂粵,素有“荊豫唇齒,黔粵咽喉”之稱。

    長沙處于湘中丘陵與洞庭湖沖積平原過渡地帶和湘瀏盆地,地勢南高北低,丘澗交錯、紅巖白沙。地貌基本上是山地、丘陵、崗地、平原各占四分之一。土質多為弱酸性地帶紅壤和河流沖積土,肥沃適耕。土地利用以林地和水田為主,林地占51.65%,耕田占28.38%。

    長沙屬東亞季風濕潤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雨熱同期,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6.8℃~17.3℃,無霜期年均275天,日照時數年均1677.1小時。

    長沙屬湘江水系,水資源豐沛。湘江由南向北縱貫長沙市境約75千米,匯入洞庭湖。境內有大小15條支流匯注,其中較大的有瀏陽河、撈刀河、靳江、溈水。水資源總量達808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占用量達到3600立方米,高于全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2220立方米。

    1.2交通條件

    長沙是中部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境內有京廣、湘黔、浙贛、洛湛、長石鐵路線聯通東西南北;有京珠、長常、長永高速和106、107、319國道縱橫交錯,14條省道和106條縣道等密布成網。高速公路里程已達193千米,等級公路3361千米,公路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千米42.74千米;有湘江千噸級航道;有全國最大的內河主樞紐港———霞凝新港;有設施先進的黃花國際機場,可直航國內35個主要城市和香港及曼谷、漢城、釜山等境外城市。

    1.3經濟區位

    長沙經濟區位優勢明顯。既是內陸通向兩廣和東部沿海及西南邊陲的樞紐地帶,又是長江經濟帶和華南經濟圈的結合部,具有與兩大經濟區域進行密切經貿合作的得天獨厚條件。近年來,長沙已成為支撐沿海、沿江開發地區的后方基地和促進內地和西部開發的先導城市,成為省內、西南鄰省及粵港地區的資金、產品、技術、信息、人才等生產要素輸出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在全國經濟戰略布局中,發揮著承東啟西、聯南接北的重要樞紐作用。

    二、歷史人文環境

長沙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素有“屈賈之鄉”、“湖湘首邑”之稱,是湖湘文化的策源地和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

    2.1歷史文化背景

    長沙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達3000多年,殷商之世長沙屬揚越之地,是百越部落的分支。春秋戰國時,長沙為楚國軍事重鎮和重要糧食產地。秦朝設置長沙郡。漢朝時為長沙國首府,三國時屬吳國,兩晉、南朝稱湘洲,隋、唐、元稱潭州,宋代屬荊湖南路,明改為長沙府,清朝為湖南省省治、府治、縣治所在地。1933年,長沙市定為省會。1949年長沙和平解放。

    長沙出土的商周時代的青銅器,其數量之多、器形之美、花紋之精,居我國南方之首。中國目前最大的古樂商代大銅鐃和四羊方尊、人面方鼎等青銅器出土于長沙。距今7000多年的古陶器、馬王堆西漢古墓女尸、走馬樓三國孫吳紀年簡牘等長沙文物舉世聞名。屈原、賈誼、李白、杜甫等古代文化名人曾客居長沙,發黍離之憂,詠興邦之志,留下了千古絕唱和傳世碑刻。

    長沙還是清末維新運動、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策源地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祥地之一,素有“革命搖籃”的美譽。譚嗣同等在此創建時務學堂,傳播資產階級革命先聲;黃興、蔡鍔、陳天華等大批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志士,從這里走向反清、反袁斗爭的歷史舞臺;毛澤東、蔡和森、劉少奇、何叔衡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早年在此求學,指點江山,激揚文字。1927年,毛澤東領導工農武裝秋收起義,從長沙瀏陽的文家市走向井岡山,開啟了中國革命輝煌的篇章。

    2.2湖湘文化發展

    長沙是湖湘文化的策源地。公元967年,創建的岳麓書院,為全國四大書院之首,在全球最古老的大學中排名第二。宋代理學大師朱熹、張在該書院主持講學。明末清初湖湘學派的代表王船山集歷代理學思想之大成,創立了以“經世致用,倫理踐履”為特征、高度重視實踐實用的哲學、倫理、軍事、政治、文化思想體系,形成了憂國憂民、經世致用、創新求變的湖湘學派,成為我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瑰寶。

    三、經濟及產業發展環境

    長沙工業經濟基礎良好,工業產業結構較為合理,是中南地區工業經濟發展最具潛力的地區之一。農業方面,長沙擁有良好的農業自然生態環境,歷史上是全國“四大米市”之首,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和農業科研基地。第三產業方面,長沙自古以來就是江南商業重鎮。商貿傳統底蘊深厚,設施一流,市場繁榮,是中南地區最重要的商貿中心城市和首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

    3.1工業產業環境

    3.1.1工業門類

    長沙工業產業門類齊全。在國家劃定的39個工業大類、212個種類中,除石油與天然氣開采業外,其他38個大類、201個種類均有分布。既有一大批起支撐作用、產業優勢突出的大中型工業企業,又有眾多產業特色鮮明、配套能力較強的中小企業,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工業產業鏈。

    3.1.2產業格局

    長沙工業產業格局以輕工為主,輕重工業協調。電子信息、新型材料、生物醫藥、高檔卷煙、汽車制造、綠色家電、工程機械、精細化工、精品紡織、食品加工等產業具有優勢和特色。基本形成了工程機械、電子信息、煙草食品三大支柱產業和生物醫藥、新型材料兩大新興產業的產業格局。2003年三大支柱產業分別占全市規模工業總產值的12.24%、11.3%、22.9%。全市產值過億元企業達75家,企業集團37家。

    3.1.3工業園區及高新技術產業
幸福是一種感覺

0

主題

1219

帖子

1

積分

新生兒

積分
1

新人進步勛章

2#
 樓主| 發表于 2007-11-19 22:55:26 | 只看該作者
3.1.3工業園區及高新技術產業

    長沙工業園區發達,現有“兩區六園”為主體的大小28個工業園區。國家級長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面積24平方千米,含有國家級軟件基地長沙軟件園、新材料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基地、傳感技術產業基地、岳麓山高科技園及政策區、星沙工業高科技園、遠大高科技園等。該區2003年實現技工貿總收入403億元,完成增加值105億元。國家級長沙經濟技術產業開發區,面積33.5平方千米,有金霞物流園區、生產加工基地、配套服務區、生態住宅生活區四個組團。2003年完成增加值70.1億元。該區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均在中西部16個國家級開發區的前3名。

    長沙高新技術發展迅猛。高新技術依托“兩區六園”及20個專業園區,已培植了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群,形成了電子信息、先進制造技術、新材料、生物醫藥和高科技食品等五大高新技術產業群。電子信息產業依托長沙軟件產業基地,聚集了軟件企業200余家。長沙先進制造技術更是國內領先水平,有遠大空調、中聯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等一批國內先進機械制造技術的領頭雁。2003年全市實現高新技術總產值352億元,創匯2.5億美元。2003年,長沙市工業完成全部工業總產值803.50億元,比上年增長21.35%,其中規模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65.14%;對GDP增長貢獻率達到37.1%。在全國26個省會城市中,工業發展速度(增加值)居第9位。

    根據長沙市“十五”規劃,至2007年,長沙要實現全市規模工業現價總產值、增加值和利稅總額比2003年翻一番,年均增長20%左右,到2014年,力爭規模工業再翻一番。

    3.2農業產業環境

    3.2.1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業結構

    長沙農業基礎好,配套設施齊備。有耕地面積237.10千公頃,大中小型水庫總容量8.26億立方米,農業機械總動力289.5萬千瓦。農村水利、電網、道路、能源等農業基礎設施逐年改善。全市農業年投入達20億元以上,農村小城鎮建設和縣城擴容提質5年完成總投資78億元。

    長沙農業結構調整日趨優化,農林牧副漁比例適當。農業主要以種植為主,兼有各種經濟作物。近年來通過“優糧擴經、重草興特”,農經作物比已達7∶3。2003年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達340.16千公頃,蔬菜116.66千公頃,經濟作物28.74千公頃,茶、桑、果19.86千公頃。生產糧食216.37萬噸,肉類54.41萬噸,水產品9.42萬噸。

    農產品市場較為完善。長沙已初步建成以紅星、馬王堆兩大批發市場為龍頭、300多家專業市場為骨干的農產品市場體系,并建立了農業信息港,為農產品加工與交易提供數字化信息平臺。

    3.2.2農業科技

    長沙農業科技水平較高,是我國重要的農業科研基地之一。擁有20多家農業專業科研機構和隆平農業高科技園、望城農業科技園兩大農業高科技園區。全市有農、林、畜、水利、農機、農經等科技人員5800多名,擁有比較完備的縣農技推廣中心、農技廣播電視學校和鄉鎮“六站一辦”的農技推廣和教育網絡。據統計,全市農業科技進步在農村經濟增長中所占份額達到52%。

    3.2.3特色農業

    長沙依托農業科技優勢,產業特色鮮明。特色農業以蔬菜瓜果、花卉苗木、優質烤煙、優質茶葉和奶牛等五大產業為主。特色產業以園林農業、休閑農業、生態農業、會展農業等為主。全市基本形成了環城設施栽培果蔬高效作物基地,百里萬頃瀏陽河花木產業帶,長沙縣春華和金井、寧鄉縣溈山優質茶葉基地等生產板塊。全市現有農業產業化經營企業及大戶2200多家,其中已授牌的國家級農業產業化企業2家,省級9家、市級29家。產值過5000萬元的農業加工企業15個,過億元的8個。全市建成各類農業示范園46個,經營面積6.8萬畝。另外,市城區周邊生態園、農家樂、度假村等休閑基地有近200處。

    3.3第三產業環境

    3.3.1商貿布局及特色

    長沙商貿布局較為合理,功能齊全。市區基本形成了以黃興路、五一大道、芙蓉路、東二環線為軸線延伸,以五一廣場、火車站廣場、新世紀體育文化中心、伍家嶺廣場為中心輻射的遍布整個市區的四條主線八大商圈的零售商業網點格局。擁有近20座功能齊全、購物環境良好的現代商貿大廈,有10多個大型批發交易市場。全市形成了綜合市場與專業市場相結合,大小網點相結合的門類齊全的多層次、多功能、多元化的市場網絡體系。

    長沙商貿特色鮮明,業態豐富。長沙商貿一直保持持續高速的發展態勢,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平均增長16%以上,增幅在全國省會城市中排名第二。2003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實現452億元,比上年增長12.7%,零售總額在全國省會城市排名12位。全市目前共有商貿企業5997個,商業網點98562個,在全國人口過百萬城市中,商業網點和集貿市場規模水平居第7位。個體私營經濟13萬多戶,從業人員達37萬人。

    3.3.2物流設施

    長沙是全國十大物流配送中心試點市。有位于城北長沙經濟開發區的金霞物流圈,已定位于長沙物流產業核心園區。有中南第一、全國一流的大型糧食物流園的湖南省糧食中心批發市場建設項目正在實施中,這是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試點項目之一,總建設用地1000畝,總投資3.8億元,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三個層次物流節點的規劃已經啟動。至2007年,力爭引入12家以上國際國內知名物流企業進園。

    3.3.3會展經濟

    長沙具有優良的會展設施和會展人才。目前會展場所面積已增加到20多萬平方米。有10多家配套齊全、功能優越的會展場所。這些場所可適應各類大型國際國內經貿、體育、文化、科技會展活動。2003年,長沙共辦會展近100個。長沙市已計劃在未來5~10年中,培育10大會展企業,會展經濟年收入達200億元,會展業發展將成為長沙十大支柱產業之一。
幸福是一種感覺

0

主題

1219

帖子

1

積分

新生兒

積分
1

新人進步勛章

3#
 樓主| 發表于 2007-11-19 22:55:42 | 只看該作者
3.3.4飲食服務

    長沙飲食服務業獨具特色,服務設施齊全。擁有星級飯店53家,其中華天、通程、神農等五星級酒店6家,富麗華等四星級酒店6家,賓館可同時接待10多萬人。飲食業以湘菜為主,匯集全國各地特色,已成為中南地區亮點,2003年全市飲食業銷售額已達到60億元。以火宮殿、玉樓東、楊裕興為代表的老字號餐飲名揚天下。

    3.3.5旅游資源

    長沙自然風景、人文景觀星羅棋布,歷史遺存眾多,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全市共有旅游區(點)66處,其中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0處,國家4A級旅游區(點)4處,國家森林公園2處。長沙城內共有33處文化遺址、6處古城遺址、47處名人墓冢、30處古墓葬、13處近現代革命紀念地、25處名人故居,特別是岳麓書院、灰湯溫泉以及馬王堆西漢古墓、走馬樓和孫吳簡牘等久負盛名,著稱于世。全市擁有各類旅行社137家,旅游從業人員7萬人,2003年,接待國內旅游者2160萬人次,接待入境旅游者4.85萬人次。

    今后,長沙將重點發展連鎖經營業、現代物流業、電子商務業、交易會展業以及現代批發市場。力爭到2007年,確立連鎖商業在商貿流通業中的主導地位。用10~15年的時間,將長沙建設成為南至廣州、北抵武漢、東達江西、西及重慶之間,并能輻射西南、西北及長江流域部分區域的現代化商貿中心城市,進入全國商業中心城市十強。

    四、城市建設和基礎設施環境

    長沙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城市建設“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城市功能日趨完善,城市化水平較高,是中部地區一座人居環境優良的城市。

    4.1城市規劃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跨入新世紀后,長沙實施“拓城”戰略,高起點高標準規劃,以“一主兩次四組團”規劃城市布局,以“兩府四城”建設為龍頭拓寬城區空間。近三年來,長沙市建成區新增面積達70平方千米,2003年建成區面積達186平方千米。根據國務院新批準的長沙市城市總體規劃,規劃區面積擴大至2890平方千米,至2020年規劃城市人口規模310萬,城市建設用地310平方千米。

    4.2城市路網

    長沙路網布局合理、功能齊全。市區形成了“六橋三環”、“八縱八橫”的交通格局。其中,南北向動脈芙蓉路北起霞凝新港,南到暮云鎮,全長46千米,是國內城市中最長的一條主干道。近三年來,長沙市共新、改、擴建道路48條,新增城市道路215千米,人均擁有道路面積10.46平方米。

    4.3公用設施

    長沙城市公用設施日趨完善。城區萬人擁有車輛11.9標臺,居全國省會城市第10位。城區現有自來水廠7座,日供水能力137萬立方米,城區供水普及率達100%,人均生活用水擁有量328升/人日,居全國省會城市第三位。排水系統較為齊備,排漬能力為23..92萬噸/小時。城區現有污水處理廠兩座,污水處理率41.1%,居全國省會城市第19位,預計到2006年污水處理能力達70%。長沙有容積5000萬立方米的大型垃圾無害化填埋場,有日處理1640噸的望城縣橋驛鎮的垃圾處理廠。

    4.4能源通訊

    長沙市能源結構主要由煤、電力、燃料油、液化氣、焦炭等構成。全市擁有35千伏以上變電站88座,年供電量53億千瓦時。城區居民燃氣氣化率達94.6%,居全國省會城市第11位。長沙通訊設施先進。2003年全市電話普及率達到58.86%,移動電話用戶196.79萬戶,計算機互聯網用戶達65.44萬戶。2003年全市完成郵電業務總量41.10億元,電信通信業務總量14.41億元。

    4.5人居條件

    長沙是全國省會城市惟一的生態建設示范試點市。城區突出湖湘文化特色與山水洲城特征的融合,風格獨特。近兩年來,市區新增綠地面積700多萬平方米,城市綠地率、綠化率分別達31.07%和36.01%,飲用水水質達標率為96.13%。空氣中二氧化硫濃度近三年來年均值一直優于國家標準,空氣質量指數優良天數達70%。2003年城市人均居住建筑面積為23.6平方米,農民人均住房面積48.4平方米。
幸福是一種感覺

0

主題

1219

帖子

1

積分

新生兒

積分
1

新人進步勛章

4#
 樓主| 發表于 2007-11-19 22:55:53 | 只看該作者
4.6城市文明

    長沙市2002年榮獲全國文明創建工作先進市。現有8個全國文明村鎮、8個省級文明村鎮、37個市級文明村鎮。市民道德整體素質逐年提高。望月湖社區、咸嘉新村社區等被評為全國文明社區。長沙縣星沙鎮被確定為全國文明小城鎮示范點,瀏陽市商業步行街、梓園路等被評為全省文明示范街。

    未來發展,長沙市將力爭在2014年建成全國生態城市;2005年以前建成國家生態示范區;2008年以前建成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到2014年建成生態市。

    五、社會事業

    長沙科教文衛體事業全面協調發展,是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市、全國衛生城市、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城市和全國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市。

    5.1科技實力

    長沙是全國科研力量最雄厚的城市之一。目前,擁有兩院院士42名,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153人,1000多名教授和44.2萬專業技術人員。已聚集16家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14個企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各類創新服務中心、留學生創業園、博士創業園等創新載體8個。有23所高等院校,300多個科研機構和近千家高新技術企業,有國家級示范中心長沙生產力促進中心。科技創新環境良好。長沙每年誕生的科技成果和專利成果1000多件。已獲國際級獎的科研成果20多項,獲國家級獎的200多項。2003年市本級全社會科技投入占總投入的1.8%,高出全國平均水平30%,全市專利申請1860件。科技成果轉化率總體達60%以上。

    5.2教育資源

    長沙教育久享盛名,教育體系完善,義務教育普及程度高,設施先進,是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市。長沙有各級各類學校2428所,在校學生123.4萬人。小學、初中入學率均已達到99.9%。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率城區已達80%以上。擁有省級重點中學15所。長沙基礎教育、職業教育跨入全國先進行列。長沙現有37所高等院校,有各級各類民辦學校和教育機構556所,在校學生18.45萬人。2003年各高等學校畢業研究生2643人,大學畢業生48597人,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30059人。

    5.3文化事業

    長沙文化設施日益完善。現有毛澤東文學院、長沙電影城、田漢大劇院、新世紀體育文化新城、長沙簡帛博物館等一大批規模大、品位高的文化設施,還有一批省屬在長的文化傳播與交流基地,如湖南圖書城、長沙世界之窗、湖南廣電中心、金鷹影視城等。長沙文化產業發達。文學湘軍、出版湘軍、戲劇湘軍、影視湘軍蜚聲全國。出版業與北京、天津并稱三巨頭,擁有大型報紙18種,定王臺圖書城在全國大型書市中名列前茅。民間文化活躍,民間戲劇興旺,有著名的湘劇、花鼓戲、皮影戲、長沙彈詞和大鼓、瀏陽古樂等,“映山紅民間戲劇節”享譽全國。

    5.4醫療衛生

    長沙醫療衛生設施先進,1995年就被授予“全國衛生城市”的稱號。現有醫療衛生機構1127個,衛生工作人員3.48萬余人,病床2.5萬張。全市每千人衛技人口數4.9人、病床數3.7張。在長的省、部屬醫院眾多,湘雅醫院與北京協和齊名,湖南中醫學院醫療水平全國一流。近3年來,全市培養引進醫學博士、碩士研究生100余名,獲得醫藥科技成果100多項。瀏陽市、寧鄉縣分別為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全市公共衛生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醫療救治體系健全,具有比較科學規范的組織指揮、疫情監測報告和醫療應急救治能力。2003年全市法定傳染病發病率、孕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成功實現非典“零感染”。
幸福是一種感覺

0

主題

1219

帖子

1

積分

新生兒

積分
1

新人進步勛章

5#
 樓主| 發表于 2007-11-19 22:56:13 | 只看該作者
5.5體育發展

    長沙競技體育水平較高,競技體育水平在全國名列前茅,特別是女子體操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近年來,涌現出了熊倪、劉璇等一批世界級冠軍。2003年長沙有二級以上運動員464人,二級以上裁判員366名。體育設施齊全,長沙擁有一大批檔次高、功能齊全、處于全國和世界先進水平的體育設施。省游泳跳水中心主館是亞洲最好的室內水上競技場地,省射擊中心射擊館是國內最先進的比賽綜合場館。體育彩票業等體育產業蓬勃發展。現有注冊體育經營單位102家。群眾性體育運動居全國領先地位,形成了市、區、街道多層次的全民健身服務指導網絡體系。體育場所超過500家,遍布全市各單位各社區。全市共有584個全民健身指導站,有社會體育指導員1581人,在校中小學生體育達標率達93%以上,城區常年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占總人口的36%。

    5.6社會保障

    長沙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至2003年全市參加養老(含機關事業)、醫療、失業保險和城鎮最低生活保障人數分別達51.7萬、62萬、49.4萬和11.4萬人。城市低保做到了應保盡保。建立了經常性的扶貧救助制度。2003年,長沙市的低保工作在全省率先實現市、縣(區)、街道、居委會四級聯網管理,低保對象月救助金達到人均72元,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7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7元。

    六、對外開放

    長沙對外交流頻繁,對外貿易快速增長,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基本形成了大開放大發展的格局。

    6.1對外交流

    長沙友好交往遍布亞、非、美、歐、大洋五大洲,先后與剛果首都布拉柴維爾市、日本鹿兒島市等10個國外城市締結友好城市。與美國奧克蘭市、澳大利亞中部經濟開發區等7個國外城市簽署了友好交流與經貿合作協議。2003年成功舉辦了“長沙市國際友城招商懇談會”和“外國使節看長沙”等大型外事活動。加強了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

    6.2外經外貿

    長沙外經外貿一直保持良好態勢。2003年,市歸口管理企業實現進出口總額12.3億美元。對外經濟合作規模不斷擴大。有15家企業成功走出國門赴境外投資。2000年至今,全市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累計簽訂合同金額達6億美元,完成營業額5.7億元,外派勞務5099人,與141個國家和地區有商貿往來。

    6.3招商引資

    在2002年臺商對大陸100個主要城市的投資環境綜合指標評定,被評為“值得推薦”的城市。至2003年底,累計批準外商投資企業2120多家,總投資近70億美元。沃爾瑪、伊萊克斯等近50家全球500強跨國公司在長沙投資辦廠或設立辦事機構,總投資1000萬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資企業已達153個。特別是近三年,利用內外資總額每年以50億元的速度遞增,在全國34個大中城市中排第12位。

    七、政務與政策環境

    長沙法制保障體系日趨完善,政務環境較好、政策扶持措施力度大,發展軟環境優良。

    7.1法制建設

    長沙社會經濟秩序良好。近年來,長沙把依法打擊經濟犯罪和反腐敗斗爭作為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的重點,集中開展了打擊制售偽劣商品、制販假幣、金融證券犯罪、傳銷活動、走私販私及涉稅犯罪等專項行動;不斷深化治安綜合治理工作。“119安全社區”、“無毒社區”、“交通安全村”創建活動廣泛開展。2003年被評為公安部“打黑除惡”先進市。

    7.2依法行政

    長沙有良好的政務環境,長沙是全國率先開展行政問責制的城市之一。近年來,積極推行政務公開。全市減少各類行政審批事項505項,僅保留296項。推行重大項目政務服務全程代理制,審批效率極大提高。積極倡導誠信服務,建立誠信政府,公務員隊伍依法行政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高。目前全市公務員隊伍中具有大中專文化以上學歷的占90%。
幸福是一種感覺

0

主題

1219

帖子

1

積分

新生兒

積分
1

新人進步勛章

6#
 樓主| 發表于 2007-11-19 22:56:26 | 只看該作者
7.3政策扶持

    長沙發展的政策環境寬松,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經濟發展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在產業導向方面,明確了重點扶持電子信息、機械制造、新型材料、生物醫藥、煙草食品等產業。在產業重點方面,明確了重點, 扶持“十大標志性工程”工業企業和實施“小巨人”計劃。并明確從2002年起,連續5年市財政每年安排1億元以上工業重點發展項目引導專項資金,在投資導向方面,明確降低外資和民營經濟的準入門檻,鼓勵外資和民間資本投資道路、橋梁、輕軌港口、公交、自來水、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在投融資方面,加大地方財政支持力度,積極推動企業境內外市,并為優強骨干企業發展債券創造條件。

    7.4金融安全

長沙金融安全體系日趨完善。自1999年提出了創建長沙金融安全區的方案以來,金融業一直保持健康穩定運行,初步形成了“經濟活,金融活;金融活,經濟活”的良性互動局面。2003年末,全市金融機構現金收入3879.22億元,同比增長19.12%,現金支出3816.46億元,增長19.73%,貨幣凈回籠62.76億元。據世界銀行發展研究部評價,2003年長沙企業已有80%可能得到金融機構的貸款,這一指標在中國重點城市排名第二,企業研發投入居第11位。

    八、人力資源環境

    長沙人口相對密集,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素質較高,能適應長沙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產業化發展對人力資源的要求。長沙每萬人大學生數居全國省會城市首位。

    8.1勞動力資源和專業人才長沙有數量可觀的勞動力資源,每年超過15萬人進入勞動力市場。2003年,全市有勞動力資源約450萬人,其中,城鎮約170萬人,鄉村約280萬人,城鎮居民登記失業率為4.1%,低于全國水平。全市共有各類人才44.2萬人,其中高級職稱占12.24%,中級職占39.56%,初級職稱占50.8%。在長注冊會計師人數800多人,律師人數超過1700人。

    8.2人才市場與機制長沙人才市場規范有序。建立了全市性的人才網,開通了包括北京、上海等全國17個城市在內的人才網絡通道。社會人才中介服務組織極為活躍,人才市場管理規范,分類明確,監管有力,綜合服務功能不斷完善。

    今后長沙市將緊緊把握高層次、高新技術人才隊伍和緊缺急需人才隊伍建設兩個重點,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不斷探索人才資源開發新途徑,努力構筑長沙區域性人才高地。

    8.3工資與生活水平長沙地區勞動工資與生活水平中等。2003年,全市平均年工資為15895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9933元,人均消費性支出8330元,恩格爾系數為31.6,按世界銀行對國家和地區發展水平的分類,長沙市城區居民已邁入中等富裕水平的門檻。2003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647元,人均生活費支出3172元。

    長沙發展環境在繼續加速優化,功能因素整合水平將更加提升。通過精心構筑體制環境,理順政策環境,改善服務環境和生產生活環境,長沙將成為功能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善、空氣清新、水質良好、寧靜舒適、環境優美的生態型、園林式、現代化的新城。長沙正走向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并將與海內外來長投資創業者、居住勞動者、來訪觀光者一道共享新的發展、繁榮、進步成果。

                                   

                                  (資料來源:長沙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幸福是一種感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仁县| 伽师县| 溧阳市| 长泰县| 云林县| 合水县| 鹰潭市| 苗栗县| 郓城县| 万全县| 霍山县| 阳春市| 梁平县| 安宁市| 平阴县| 临武县| 行唐县| 定结县| 苏尼特左旗| 曲麻莱县| 绥江县| 浦县| 彩票| 兴业县| 鄂州市| 东莞市| 南和县| 巴南区| 永宁县| 宕昌县| 板桥市| 玛沁县| 郓城县| 江北区| 刚察县| 莎车县| 岳普湖县| 崇信县| 昌图县| 上饶县| 娄底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