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樓主 |
發表于 2007-11-19 22:55:42
|
只看該作者
3.3.4飲食服務
長沙飲食服務業獨具特色,服務設施齊全。擁有星級飯店53家,其中華天、通程、神農等五星級酒店6家,富麗華等四星級酒店6家,賓館可同時接待10多萬人。飲食業以湘菜為主,匯集全國各地特色,已成為中南地區亮點,2003年全市飲食業銷售額已達到60億元。以火宮殿、玉樓東、楊裕興為代表的老字號餐飲名揚天下。
3.3.5旅游資源
長沙自然風景、人文景觀星羅棋布,歷史遺存眾多,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全市共有旅游區(點)66處,其中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0處,國家4A級旅游區(點)4處,國家森林公園2處。長沙城內共有33處文化遺址、6處古城遺址、47處名人墓冢、30處古墓葬、13處近現代革命紀念地、25處名人故居,特別是岳麓書院、灰湯溫泉以及馬王堆西漢古墓、走馬樓和孫吳簡牘等久負盛名,著稱于世。全市擁有各類旅行社137家,旅游從業人員7萬人,2003年,接待國內旅游者2160萬人次,接待入境旅游者4.85萬人次。
今后,長沙將重點發展連鎖經營業、現代物流業、電子商務業、交易會展業以及現代批發市場。力爭到2007年,確立連鎖商業在商貿流通業中的主導地位。用10~15年的時間,將長沙建設成為南至廣州、北抵武漢、東達江西、西及重慶之間,并能輻射西南、西北及長江流域部分區域的現代化商貿中心城市,進入全國商業中心城市十強。
四、城市建設和基礎設施環境
長沙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城市建設“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城市功能日趨完善,城市化水平較高,是中部地區一座人居環境優良的城市。
4.1城市規劃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跨入新世紀后,長沙實施“拓城”戰略,高起點高標準規劃,以“一主兩次四組團”規劃城市布局,以“兩府四城”建設為龍頭拓寬城區空間。近三年來,長沙市建成區新增面積達70平方千米,2003年建成區面積達186平方千米。根據國務院新批準的長沙市城市總體規劃,規劃區面積擴大至2890平方千米,至2020年規劃城市人口規模310萬,城市建設用地310平方千米。
4.2城市路網
長沙路網布局合理、功能齊全。市區形成了“六橋三環”、“八縱八橫”的交通格局。其中,南北向動脈芙蓉路北起霞凝新港,南到暮云鎮,全長46千米,是國內城市中最長的一條主干道。近三年來,長沙市共新、改、擴建道路48條,新增城市道路215千米,人均擁有道路面積10.46平方米。
4.3公用設施
長沙城市公用設施日趨完善。城區萬人擁有車輛11.9標臺,居全國省會城市第10位。城區現有自來水廠7座,日供水能力137萬立方米,城區供水普及率達100%,人均生活用水擁有量328升/人日,居全國省會城市第三位。排水系統較為齊備,排漬能力為23..92萬噸/小時。城區現有污水處理廠兩座,污水處理率41.1%,居全國省會城市第19位,預計到2006年污水處理能力達70%。長沙有容積5000萬立方米的大型垃圾無害化填埋場,有日處理1640噸的望城縣橋驛鎮的垃圾處理廠。
4.4能源通訊
長沙市能源結構主要由煤、電力、燃料油、液化氣、焦炭等構成。全市擁有35千伏以上變電站88座,年供電量53億千瓦時。城區居民燃氣氣化率達94.6%,居全國省會城市第11位。長沙通訊設施先進。2003年全市電話普及率達到58.86%,移動電話用戶196.79萬戶,計算機互聯網用戶達65.44萬戶。2003年全市完成郵電業務總量41.10億元,電信通信業務總量14.41億元。
4.5人居條件
長沙是全國省會城市惟一的生態建設示范試點市。城區突出湖湘文化特色與山水洲城特征的融合,風格獨特。近兩年來,市區新增綠地面積700多萬平方米,城市綠地率、綠化率分別達31.07%和36.01%,飲用水水質達標率為96.13%。空氣中二氧化硫濃度近三年來年均值一直優于國家標準,空氣質量指數優良天數達70%。2003年城市人均居住建筑面積為23.6平方米,農民人均住房面積48.4平方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