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今約15—20萬年以前,長沙有人類的活動,經過15—20萬年的發展,長沙歷史進入新石器時代;約公元前5000年,長沙先民開始過定居生活,形成了村落,進入母系社會;約公元前3000年,長沙新石器時代進入屈家嶺文化階段;約公元前2500年,長沙新石器時代進入龍山文化階段,這時有了原始農業,漁獵仍是人們謀生的重要手段,原始制陶業、石器加工技術又有進一步的發展,并產生原始的紡織和玉器加工技術。
夏商周以前
傳說始祖炎帝和黃帝都曾來過長沙。司馬遷的《史記 ·五帝本紀》說,黃帝曾“披山通道,南至于江,登熊、湘”,后來就把長沙這片地土封給了他兒子少昊氏(宋朝羅泌的《路史》記載:少昊氏“始于云陽,胙土長沙”(胙即賞賜之意),據此,傳說中的少昊氏是遠古長沙的一個氏族首領,是開發長沙的第一人。
長沙,夏代屬古三苗之地;到商、周時代,三苗國消失了,但三苗后裔仍然在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這時長沙屬“揚越”(又叫“荊蠻”),史稱“揚越之地”,作為古越人(古長沙越人為揚越的的一支)到這時創造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越文化,以拍印的幾何紋飾硬陶即印紋硬陶是其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商周時期,北方中原王朝對南方“荊蠻”、“揚越”的戰事頻繁,雖未能在這里建立起他們直接的統治,但“揚越之地”一度成為商周的“南服”,迫使“荊蠻”臣服納貢。《逸周書·王會》記載,周初營建雒邑告成,各方諸侯來賀,貢物中有“長沙鱉”一種,這是“長沙”一名見于史籍的最早記載。
古越文化與中原文化
商周時期中原文化的傳人,長沙進入青銅器時代。長沙古越人仍然是居住在茅草覆蓋的半地穴式房屋,過著氏族生活,主要以石器作為工具,生產上依靠刀耕火種。商代中期,中原的青銅鑄造技術傳入,開始使用和制造青銅工具銅斧,到西周后期出現了銅制大鋤(一種重要的松土工具)、銅插(即耙,用于松土和起土的農具);而且還制造出了形制考究、紋飾精美的青銅容器、樂器。長沙出土的大批商周青銅器,大多具很高的工藝水平,富有鮮明的越族風格; 1938年寧鄉出士的著名的四羊方尊,是商周青銅器中珍品; 1959年以來寧鄉、長沙縣出士的十幾件銅鏡,一般重70—80公斤,最大的221.5公斤,為中國到目前為止發現的最大的商代銅鏡。
荊楚文化與中原文化
東周以后,進入春秋時代,也是中國歷史上的動亂年代,春秋末期,楚國(荊楚)的勢力進入長沙。戰國初期,越國滅吳,楚越對峙開始,長沙成為楚國東南邊陲的要塞。戰國中期,楚國實行變法,國力強盛,對南展開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湖南全境納入了楚國版圖,長沙成為楚國南部的軍事重鎮,包括湖南湘北、湘中、湘南廣闊地域的政治軍事中心,楚國在長沙建立了城邑。楚人對長沙的進入,加上經過數百年的戰爭,古越人消失了,長沙古越文化被楚文化替代。
楚人的南侵,帶來了中原和江漢地區的生產工具和生產經驗,使長沙地區進入了鐵器時代,長沙結束了商周以來延續了1000多年的原始狀態,直接進入封建社會。
楚國至楚懷王時國勢日弱,諸侯各國特別是秦國對楚國多次發起戰爭,前222年,秦國大將王翦率軍南下,打敗楚軍在江南的余部,楚國以長沙為政治軍事中心的江南之地被秦國所征服,楚國滅亡。長沙(湖南)作為楚地和楚國軍事重鎮的時間長達800多年。
秦漢時期
秦代的長沙郡
秦國滅掉楚國,在原楚江南之地設立“ 長沙郡 ”,之后就是秦王朝的誕生,長沙為秦代36郡之一,從秦代開始,長沙開始納入中國統一的政治版圖,并第一次明確地以一個行政區域載入史冊。秦代長沙郡涵蓋今湖南大部分、湖北以南、江西西北和廣東的連縣、廣西的全州等地,面積幾乎相當于今湖南全省,臨湘縣為治所。
西漢時期長沙國與長沙王
秦朝滅亡,漢王朝建立。劉邦稱帝之后,公元前202年封西漢王朝開國功臣吳芮為長沙王,以原秦朝的長沙郡建長沙國,臨湘縣駐所作為國都,也標志著湖南歷史上出現了第一個諸侯國,長沙成為王國都城。長沙王是長沙國的最高統治者(最高官員),其王位世襲,但自東漢漢朝對諸侯王國改變體制之后即公元前144年,實際成為有名無實的番王了。長沙國從公元前202年始封至公元7年廢除,存在200多年,長沙國先后分為“吳氏長沙國”和“劉氏長沙國”兩個時期。 |
|